2024年11月11日12時0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西光壹號”系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也意味著我國首顆高分辨率點源甲烷監測商業衛星開始…
北京理工大學張軍院士團隊,首創片上光譜復用感知架構,自主研制了國際首款百通道、百萬像素高光譜實時成像器件,光能利用率創造世界最高記錄。11月7日,團隊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文…
陶瓷基復合材料由于其耐高溫、高比強度以及高斷裂韌性的特性被廣泛用于航天航空、核能等諸多領域。陶瓷基復合材料常見制備工藝主要有化學氣相沉積法(CVI)、前驅體浸漬裂解法(PIP)和金屬熔滲反應…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 …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數據中心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數字大腦”,在推動數字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應對數據中心對電源的苛刻需求,如低電壓(<1V)、大電流(>1000A)、快瞬態(…
11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宣布:以“洛書”命名的一臺超長多模式中子小角散射譜儀,日前在我國科學實驗用反應堆——中國綿陽研究堆(CMRR)順利通過技術驗收。這是中國第一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型散裂…
按照國家推動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和我國西部地區優良的天文觀測條件,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與紫金山天文臺聯合改造德令哈青海觀測站1.2米望遠鏡,利用瓦級的皮秒激光器實現了對空間碎片的高精度激…
淡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命脈。然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全球有超過20億人無法獲得充足的淡水資源。傳統的海水淡化方法,如蒸餾、反滲透和電滲析,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行的工業選…
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實時、原位監測生物過程在推動科學創新和技術進步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新興的檢測技術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復雜生物過程的理解,促進了工藝優化和質量控制,還為跨學科應用奠…
2024年11月1日,《自然·通訊》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血管內輸送用于記錄皮層單細胞神經活動的超柔性神經電極陣列》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