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市場】我國工業互聯網進入了怎樣的發展階段?如何實現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如何為企業增值賦能?圍繞上述
話題,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舉辦了一系列高端對話和論壇,諸多企業家以及業內資深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
綜合各方觀點來看,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是一場“持久戰”,必須要有長遠規劃,需要更多企業加入到工業互聯網的大生態中。同時,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業內需要通過創新驅動,不斷拓展“智能+”,為工業轉型升級賦能。
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前景廣闊
工業互聯網是工業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工業體系和互聯網體系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支撐。在技術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已成為基本趨勢,這為“智能+”的深入推進提供了現實路徑。我國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已步入落地生根階段,未來前景十分廣闊,謝少鋒認為。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與“智能+”發展,包括工信部等產業主管部門開展了諸多工作,在支撐能力、應用探索、生態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我國工業互聯網在政策的推動下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8年,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增速保持在12%以上,且逐年遞增。2014年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已達3256.58億元,截止至2017年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增長至4672.41億元,同比增長13.39%。工業互聯網發展越來越快,2018年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規模約為5313.0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3.71%。
根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數據,目前我國參與工業互聯網產業的企業數量約為1012家,從業務類型上可以分為產品和技術提供企業、規劃設計和咨詢服務企業、系統集成商、行業用戶以及協會等其他部門。部分企業業務存在交叉,但從產業市場結構上看,我國工業互聯網企業主要偏向于邊緣層,提供產品和技術企業占比為51.57%,達到一半以上,但真正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企業數量較少,占比不足10%。
工業互聯網,簡單地說,就是把機器、
控制系統、信息系統、產品和客戶之間的網絡互聯,以它為基礎通過工業數據的全面深度感知來實現智能生產、運營優化和生產方式變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余少華表示。
在余少華看來,工業互聯網要建兩個關聯工廠,一個是智能的,一個是物理的,“建企業的智腦,處理企業的大數據,是領軍企業打造平臺、掌握生態圈的一個難得機遇”。
推進“智能+”要實現技術融合
對于推動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謝少鋒提出了四點意見:
一是要加強技術突破、推動創新發展,加強針對智能感知、平臺構建等共性技術及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快構建多領域、多層次的技術創新體系。
二是要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充分調動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參與建設工業互聯網和推進“智能+”的積極性,加快打造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鏈。
三是要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產業活力,堅持非進即入和包容審慎的措施,加強對公平秩序的維護。
四是要深化國際交流、促進開放發展,拓展各類企業產業組織之間的多層次合作,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聯合“走出去”,與各國企業一同建設兼收并蓄、共生共榮的全球工業互聯網和“智能+”產業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工業互聯網的應用發展,與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密不可分。我國軟件產業在政策、人才、規模方面都有優勢,各方要加強技術磨練,增加我國在開源軟件方面的實力與影響力,讓新興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工業發展。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袁誼生則指出,推進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落地,需要把新興IT技術與工業技術深度融合;同時實現產品上云、設備上云、產業鏈上云,再利用智能化工具,滿足不同行業需求,為企業的發展增值和賦能。
袁誼生的觀點,與SAP中國副總裁兼首席數字官彭俊松的看法不謀而合。彭俊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工業互聯網智能化,最重要的是搭建一個完善的數字化架構。
彭俊松認為,企業運營是一個連續過程,而單個場景智能化不能解決企業智能化的需求。比如智能音箱,每次說話都需要喚醒而不能記住之前說過的話。在未來,工業互聯網應該擁有“IT(信息技術)”和“OT(操作技術)”融合下的新型架構,如果二者不能融合在一起,工業互聯網就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