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查是根據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對一定地區內的巖石、地層構造、礦產、地下水、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重點有所不同的調查研究工作。地質勘查工作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效期內非油氣探礦權共計11373個,登記勘查面積17.39萬平方千米,新立非油氣探礦權503個。地質勘查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近年來,我國地質勘查投入規模持續下行。
1、中國地質勘查資金投入規模持續下行 礦產勘查投入最大
據《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數據,2019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延續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全國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投資投入資金172.11億元,同比減少0.9%。
其中礦產勘查88.03億元,占總量的51.1%,同比減少5.1%;基礎地質調查25.65億元,占總量的14.9%,同比減少21.8%;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34.61億元,占總量的20.1%,同比增加18.8%;地質科技與綜合研究19.74億元,占總量的11.5%,同比增加25.1%;地質資料服務與信息化4.08億元,占總量的2.4%,同比增加27.1%。
2、中國礦產勘查細分市場資金投入情況
――礦產勘查資金投入以社會資金為主
根據《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礦產勘查投入資金92.76億元,2019年礦產勘查投入資金降至88.03億元,同比減少5.1%。從資金來源看,2019年我國礦產勘查投入資金來源,中央財政21.92億元,占24.9%,同比增加28.7%;地方財政22.02億元,占25.0%,同比減少7.9%;社會資金44.09億元,占50.1%,同比減少15.0%。
2)金礦投資金額最大 鎢礦投資增幅最大
2019年我國礦產勘查資金投向分布為:以金(11.72億元)、鉛鋅(10.73億元)、煤炭(10.00億元)、鈾(8.99億元)、銅(6.30億元)為主,占礦產勘查總投入的54.2%。與2018年相比,鎢、錫、鈾、鉬、石墨、稀土投入分別增加220.6%、84.2%、29.4%、25.0%、20.2%、20.0%,鎳、鉀鹽、銅、錳、磷、金、煤炭、鐵等礦種投入降幅較大。
3)資金較多投放在礦產資源豐富地區
我國礦產勘查資金較多投放在新疆、內蒙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2019年我國礦產勘查資金投入最多的地區為新疆,資金投放金額為11.97億元,其次為內蒙古(10.21億元)、青海(6.27億元)、貴州(5.12億元)、山西(4.97億元)。
3、中國基礎地質勘查細分市場資金投入情況
――基礎地質勘查資金投入以財政資金為主
根據《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基礎地質勘查投入資金32.80億元,2019年基礎地質勘查投入資金25.65億元,同比減少21.8%。從資金來源看,2019年我國基礎地質勘查資金來源中,中央財政13.78億元,占53.7%,同比減少35.2%;地方財政10.53億元,占41.1%,同比減少5.4%;社會資金1.34億元,占5.2%,同比增加235.0%。
2)海洋與區域地質調查資金投入較大
2019年基礎地質勘查資金投向:區域地質調查4.33億元,區域地球物理調查3.11億元,區域地球化學調查2.91億元,遙感地質調查1.33億元,礦產遠景調查3.50億元,海洋地質調查4.46億元,其他6.01億元,海洋地質與區域地質調查資金投入較大。
3)資金較多投放在四川、湖北地區
2019年我國基礎地質勘查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四川(1.96億元)、湖北(1.55億元)、內蒙古(1.33億元)、新疆(1.26億元)、河北(1.23億元)。
4、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勘查細分市場資金投入情況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勘查中央財政投入有所增加
根據《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投入資金29.13億元,2019年投入資金34.61億元,同比增加18.8%。從資金來源看,2019年我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勘查資金來源中,中央財政19.21億元,占55.5%,同比增加37.9%;地方財政13.24億元,占38.3%,同比增加2.8%;社會資金2.16億元,占6.2%,同比減少7.3%。
2)環境地質調查資金投入最大
2019年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資金投向為:水文地質調查7.92億元,環境地質調查12.04億元,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8.16億元,地熱資源調查等其他工作6.49億元,環節資質調查投入資金最大。
3)資金較多投放在河北地區
2019年我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勘查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河北(4.76億元)、湖北(2.02億元)、青海(1.85億元)、山西(1.72億元)、內蒙古(1.6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