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疫情全球蔓延,限制出行、保持社交距離、倡導非接觸式社會活動等等成為應對疫情傳播的有效手段。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20年開始的云課堂、網上教育、網絡學校等呈現爆發式增長。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通信、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科技的基礎性、滲透性越來越明顯,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人們的知識結構、技能特長產生重要影響。
當前,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在教育領域應用現代數字技術,是提升人才培養效率與質量的新路徑。
教育和人工智能究竟如何共融
未來是人與人工智能共生的時代。從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程度來看,它還不足以對教育產生深刻影響。但是當它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帶來革命性影響。教育要增強人的能力,今天的教育,就特別要增強人和人工智能打交道的能力。
首先,要建立對人工智能素養的基本要求。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形成不同的要求。在達成全球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各層次畢業生在人工智能時代就業和生存發展適應力的相關
標準。其次,是要建立基礎性的人工智能倫理標準。最后,是需要強化可轉移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職業是迅速變化的,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教育必須強化學生可移植、可攜帶、可轉移能力的培訓,這是用教育的進一步強化,來保證人工智能為人類服務。教育要培養更有批判性思維、更有人類價值觀的人來駕馭和操縱AI。
當變革不斷加速,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未來學生的心理、精神的發展,一定會成為這個社會所面臨的一個突出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在數字時代需要建立什么樣的文化共識,從而發展新的教育理念,讓更多的人能夠在數字時代獲得平衡發展。
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場景
(1)智能教育環境。利用普適計算技術實現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基于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智能引擎,建立支持多樣化學習需求的智能感知能力和服務能力,實現以泛在性、社會性、情境性、適應性、連接性等為核心特征的泛在學習;
(2)智能學習過程支持。在各類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構建認知模型、知識模型、情境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習過程中的各類場景進行智能化支持,形成諸如智能學科工具、智能機器人學伴與玩具、特殊教育智能助手等學習過程中的支持工具,從而實現學習者和學習服務的交流、整合、重構、協作、探究和分享。
(3)智能教育評價。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僅會在試題生成、自動批閱、學習問題診斷等方面發揮重要的評價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知識、身體、心理狀態的診斷和反饋,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智能評價、心理健康檢測與預警、體質健康檢測與發展性評估,學生成長與發展規劃等。
(4)智能教師助理。人工智能將替代教師日常工作中重復的、單調的、規則的工作,緩解教師各項工作的壓力,成為教師的貼心助理。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增強教師的能力,使得教師能夠處理以前無法處理的復雜事項,對學生提供以前無法提供的個性化、精準的支持,傳授知識效率大幅度提升,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5)教育智能管理與服務。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建立起智能化的管理手段,管理者與人工智能協同,形成人機協同的決策模式,可以洞察教育系統運行過程中問題本質與發展趨勢,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有效提升教育質量并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智能化發展趨勢
1. “智能+教育”,將對未來教育產生深刻影響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相互滲透,智能化、自動化也在不斷增強。VR與AI的這種融合,非常適用于分布式虛擬仿真條件下的教育場景應用,可以實現虛擬課堂、虛擬實驗、虛擬培訓場景中的智能化交互,促進高階的探究式、自適應學習,將對未來教育產生深刻影響。
2. 產業規模穩步提升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約為4368.4億元,2020年預計約為4690.8億元。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政府購買教育信息化服務是轉變政府職能、提升供給效率與服務品質的重要途徑。隨著教育領域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2020年政府購買服務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模式將進一步深化。
3. 人工智能時代個性化教育體系將進一步構建
研究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以及人工智能進展的動力來源,從技術和教育的視角審視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特征和規律,研究未來教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基于大數據分析法、知識建模等新興技術方法探尋人工智能與教育的關系,從教育視角審視人工智能的可信性,研究人工智能與學生成長、教師發展、新一代學習環境的關系,人工智能將助力構建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