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公布《財政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1807號建議的答復》,其中指出,中央財政將繼續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開展新能源汽車領域科技創新。
常規汽車使用化石燃料作為驅動力,不僅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排放的廢氣物還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愈發劇烈,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共識。而發展新能源汽車對于減少碳排放、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利用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燃油汽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據統計,200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只有不到500量,而到2020年就增長到130萬輛,市場規模連續6年世界第一。并且我國已經建立起基本完善的產業體系,技術上也有長足的進步。這些成就的獲得與政府在方面對于性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是離不開的。
早在2012年我國就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2020年再次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方向指導。在財政政策上,更是采取一系列補貼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例如2020年發布的《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等。
前期我國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財政支持主要在購置補貼方面,本次財政部將從科技創新方面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提供支持,包括利用基本科研業務費、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等方式支持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創新,采用“先實施、后撥款”的資助模式鼓勵企業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等。
現階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包括動力電池的壽命與安全性等性能不足、驅動電機系統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等。突破核心技術短板應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的重點。另外,關鍵零部件也是亟需突破的被“卡住脖子”的地方。
核心技術短板與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創新中,試驗檢測技術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以動力電池為例,壽命短、有自燃等安全風險是新能源電池的主要問題。在電池的研發中需要在性能與安全性上都做出突破,而這需要在電池試驗室中進行檢測。檢測的數據包括電性能、機械性能、環境適應性以及安全性等。而檢測獲得的數據也可以作為電池技術改進的依據。
試驗檢測技術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車的科技創新中發揮作用,并對創新技術的實用性起到把關作用,另一方面也屬于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的一部分。作為新能源汽車質量與安全性的保障,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汽車檢測的需求也在持續擴大,對于檢測技術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試驗檢測技術也同樣需要創新發展,跟上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