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月15日早晨,天氣雷達上降水云系已經走過蘭州,正以每小時30―40公里速度往西安方向移動。奧體中心外圍的移動氣象臺上,工作人員密切監視云團發展變化,與后方專家細致研討,向執委會匯報未來天氣情況……雖高度緊張卻有條不紊,只為開幕式的順利進行。
智慧氣象為十四運會保駕護航
在氣象人心中,最擔心的因素莫過于華西秋雨對開幕式的影響了。僅8月底到9月初,包含西安在內和陜西南部就迎來了三輪大范圍系統性強降水,華西秋雨發生時間偏早11天。
十四運會開幕式選定在9月中旬,西安正處于華西秋雨的影響之下,但降水是否會對開幕式造成直接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個組委會最關心的問題,氣象工作者必須回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監測要先行。精準迅速地采集到觀測數據是預報的重中之重。為做到監測精密,陜西首部X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2部激光測風雷達、7部微波輻射計以及暑熱溫度監測儀等84套新建觀測設備均已部署完成并投入使用,以此為基礎,陜西氣象基本形成了以十四運會場館為中心,面向賽事賽會服務的天空地一體的綜合氣象監測網,監測時效達到分鐘級。
正是通過相控陣雷達這款“神器”,中午12―14時,就能看到影響西安地區第一波天氣系統從奧體中心南側移過,對場館沒有造成影響。相控陣雷達,可以將過去獲取數據需要的6分鐘縮短為1分鐘、精細到30米,實現了對中小尺度過程的快速捕捉。
在過去十多年中,隨著風能行業的不斷發展和激光雷達的技術進步,激光雷達在風能領域得到了行業專家的普遍認可,廣泛應用于風速測量的各種場景,在陸地和海上都有大量的應用案例。在過去,風電行業主要依賴傳統的測風塔進行風速測量和風資源的評估,現在激光雷達不僅被行業普遍接受,而且已經成為測風技術和手段。
激光雷達可以準確測量整個葉輪高度的風速。以前,風機輪轂的高度通常在80米左右,而現在的輪轂高度已經超過120米,尤其是在平原地區等風切變較大的區域。建造如此高的測風塔,其成本已經非常高昂,后期的維護工作量更是非常大,而且更容易產生危險因素。面對高輪轂高度的測風需求,激光雷達可以高效解決這一問題。
激光雷達從傳統的氣象和環保領域走入風能行業,將風速測量和風資源評估推向更高的高度和更廣的維度。當前,激光雷達正在改變我們風能行業的測風習慣,并不斷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
人工智能與天氣預測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已經把人類推向了一個新自動化時代的風口浪尖,人機協作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人工智能正在為醫療、教育、安全、生物、能源和金融等各個行業賦能,而氣象行業由于長期以來積累的知識和數據量非常豐富,符合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
在人工智能為氣象賦能的這個戰場中競爭異常激烈,大公司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人才優勢先發制人,新創企業也不甘示弱、勢頭正勁,利用敏銳的洞察力和高新技術快速迭代,打破行業壁壘。
但氣象是個復雜的系統,受影響的因素太多。比如降雨,水汽、濕度條件都滿足了,但空氣中沒有“凝結核”,雨下不下來;沙塵暴,風速太大只會讓風在平流層“奔跑”,無法形成沙塵。因此,在天氣預測領域,人工智能未必能夠PK過預報員。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科學家識別出未知的大氣過程,并且判斷出氣候模式的優劣,從而改進預報結果。在高質量氣象大數據的“喂養”下,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預測天氣氣候最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