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導讀:機器小牛鞠躬作揖,引人歡笑;耐高溫機器人偵查火情,保護消防員人身安全;咽拭子采集機器人“應疫而生”,幫助患者自主完成核酸檢測采樣……近日,在北京舉辦的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上,110多家企業的500多款產品向人們傳遞出一種信號:原先只存在于科幻故事里的機器人世界,正逐步成為現實。
展廳外,機器人已承擔起多種職業角色:清潔工、快遞員、汽車裝配工、排爆師……困擾人類的重復性、危險性工作,在機器人手中已是“小菜一碟”。相較于國外,中國機器人產業起步雖晚但發展極快,接連涌現一批實力強勁的企業,打造出一批響當當的中國品牌,這其中有何秘訣?未來,中國機器人產業該如何補齊短板、繼續向前?
機器人作為應用型技術,必須要走出實驗室、走向工廠。如今中國機器人產業從業者們正趕上了好時候。在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首次突破千億元,中國已成為支撐世界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業界通常把機器人劃分為
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三大類。即便按細分種類來看,中國機器人產業也迎來了全面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已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2020年裝機量占全球總量的44%,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由7.2萬套快速增長至21.2萬套,年均增長31%。同時,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的發展潛力也開始釋放,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制造企業營收529億元,同比增長41%。
為什么在起步晚、基礎差的背景下,中國機器人產業還能持續蓬勃發展、中國機器人品牌還能不斷占據市場份額呢?
中國人口眾多,理工科高等教育規模龐大。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中國企業貼近市場,天然具有反應迅速、洞察需求的優勢,即便在傳統機器人領域難以撼動外國品牌地位,也往往能在新興機器人領域獨占鰲頭。這個判斷也得到了市場的印證。在貼近日常生活的服務機器人領域,一些針對新興需求的國產獨角獸企業正嶄露頭角,主打無人機產品的大疆、主打拖地機產品的云鯨便是其中代表,一個用機器替代人力完成具有危險性的航拍,一個用機器替代人力完成具有重復性的拖地,充分利用機器人的能力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贏得了市場青睞。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醫療、養老、教育等行業智能化需求持續釋放,機器人產業將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與此同時,中國機器人產業總體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很多關鍵核心技術有待進一步突破,高端供給仍然不足。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經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但有競爭力的高端產品比較少。比如,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汽車、電子高端制造生產線上很少用到國產機器人產品。中國機器人產業若想從追跑者變為領跑者,書寫后發先至的輝煌篇章,人才最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