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10月11日),備受全球矚目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今日下午在云南昆明開幕。旨在倡導推進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那么,你知道哪些儀器儀表助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嗎?
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今天(10月11日),備受全球矚目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今日下午在云南昆明開幕。
《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召開
據了解,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中國是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截至目前,公約共有196個締約方。締約方大會是公約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制,每兩年召開一次。
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開幕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COP15),就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新目標開展廣泛討論,推動達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執(zhí)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
“生態(tài)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既是此次大會的主題,也是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寄語。作為聯合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的一次重要會議,未來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藍圖將從這里走向世界。
在我國一直在注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近日,我國首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發(fā)布,對中國多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理論體系、實踐經驗和成效成果進行了集中展示。我國通過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嚴厲打擊非法貿易等多種舉措,不斷加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保護和修復。90%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小編了解到,我國是生物多樣性豐富大國之一。據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統計,我國目前各類保護地總數達1.18萬個,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領海的4.1%。自然分布的野生動物中,脊椎動物約7300余種,其中獸類564種、兩棲類416種、鳥類1445種、爬行類463種,其余為魚類;已定名昆蟲約13萬種;高等植物3萬多種,其中特有植物種類約1.7萬余種。
因此,面對豐富物種,實時生物監(jiān)測非常有必要。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是在時間尺度上對生物多樣性的反復編目,從而確定其變化。推進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生物多樣性較為重要。那么,你知道哪些儀器儀表助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嗎?
生物多樣性保護儀器儀表來助力
當前,人類站在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十字路口。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守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石,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科技支撐非常重要,我國采取了許多的科學措施來應對,這其中,儀器儀表的身影可不少。
首先,監(jiān)測儀器設備來報道,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包括群落內多樣性、群落間多樣性指數、異地同類生境指數監(jiān)測。監(jiān)測手段多以人工、儀器、基因技術監(jiān)測。例如利用紅外觸發(fā)相機,清晰監(jiān)測獸類和地面活動鳥類,錄音機自動采集鳥類的叫聲,通過聲景分析,鑒定生物種類、評估多樣性。
其次,生物技術來助力。其中,基因工程中的基因組測序技術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堪稱“得力干將”。利用該項技術可以改良現有瀕危物種的基因,從而加強它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提高物種存活率。
再者,氣象觀測設備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遙感系統、激光雷達等,這些先進的儀器設備既可以對自然保護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狀況進行實時排查,還能夠對保護地內的瀕危動植物的活動、生長狀況等進行全天候、的觀測。可以說,這些儀器設備為“國寶”們營造了一個安心舒適的“搖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結合,建立實時生態(tài)監(jiān)測系統平臺,提升生態(tài)監(jiān)測的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水平,來保護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