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承辦的“大三國志展”正式落下帷幕。
面對脆弱的文物,保護是首要目標。如今,便攜式設備讓實驗室動了起來,實現了儀器設備直接對文物進行無損檢測。文物修復保護人員可利用X射線熒光分析裝置,10秒檢測出試塊顏料中所有的元素;利用
差熱分析儀分析文物的材質;此外還可通過激光共聚焦顯微拉曼光譜儀、紅外光譜儀、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系統對文物細節進行掃描、檢測,科研人員從而獲取文物材質、結構、病害特征、誘發病害的因素等,針對這些信息制定保護計劃,做到有據可依,精準治療。
不僅如此,也研究了適用于文物保護的專用儀器和裝備,研發了空鼓病害灌漿、起甲病害回貼、酥堿病害脫鹽加固技術等文物保護關鍵技術。在文物保護的質量控制方法和效果評價體系方面,研究人員則是根據修復材料的粘度、pH值、分子量、玻璃化溫度、材料粘結性、材料滲透性等修復量化指標編制相關標準。
保護在前,預防緊跟。結合大數據、GIS地理信息等新興技術,設立監測中心,均部署多類檢測設備,包括氣象、微環境、本體等監測儀器,對文物所在地的氣象、風沙、水環境、內部溫度、濕度等進行實時管控。這套預警裝置通過對文物和建筑物長久的安全監測,及時感知風險因素,防患于未然。
隨著高分辨率相機和采集工具問世,科研人員利用現代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觀看細節,置身于玄幻奇妙的全景式文化觀賞中。文化遺產在數字技術中傳承文明,綻放光彩。需要攝影采集、圖像處理、定位糾正、全景漫游、數據校驗、數據存儲六大步驟。
其中,攝影采集最為關鍵。首先科研人員應用掃描激光儀掃描文物內部、地面、崖壁、古建筑等進行了多方位激光測量,獲得空中、中距、近距、微距等全貌3D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測量采集文物時,測繪時間、二氧化碳等需要嚴格控制,防止原始建筑、壁畫受侵蝕。在科學儀器的助陣下,科研人員高保真、保存珍貴的文物資料,并利用計算機數據將文物類遺產記錄下來,總結文物遺產數字化的內涵,將藝術、技術、學術于一體。
文物的科學保護和數字化呈現不僅讓文化遺產保存地更長久,還有助于研究考古、歷史等,甚至推翻舊日理論,同時也讓更多的人開始近距離了解、享用文化遺產,這就是科學技術的可為之處。
資料來源:化工儀器網、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