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月10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六號05組衛星送入太空。當天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在他指揮發射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00次發射。
運載火箭,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輸工具。其用途是把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的,一般由2~4級組成。每一級都包括箭體結構、推進系統和飛行
控制系統。末級有儀器艙,內裝制導與控制系統、遙測系統和發射場安全系統。
據了解,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第一飛”至今,長征火箭51年間實施了中國92.1%的航天發射任務,先后將700余個航天器送入太空,發射成功率為96.25%。在400次發射里,前三個“100次”分別用時37年、7年半和4年多,而最新的“100”次從2019年3月10日至今,僅用33個月。
而在運載火箭上,
儀器儀表設備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火箭儀表設備吧!
火箭上的儀器艙一般在有效載荷艙的下面,它是安裝飛行控制系統主要儀器設備的專用艙段,而火箭上的飛行控制系統主要是由中間裝置(電子計算機等)、測試儀表(陀螺儀、加速度表等)、執行機構(中磁閥門、電爆器材、姿態噴管、發動機伺服機構等)和電源配電裝置(電池、二次電源、配電器等)組成。
詳細來講,中間裝置是火箭的“大腦”,它接到測量儀表發來的各種糾偏信號后,立即進行計算和綜合處理,并將信號放大后傳送給執行機構;測量儀表就好比是火箭的“眼睛”,能隨時監視運載火箭飛行路線是否對頭,飛行姿態是否正確,并及時發出糾偏信號;執行機構接到中間裝備傳來的命令后,把電信號轉變成一種相應的機械運動,準確地對火箭飛行路線或飛行姿態進行糾偏,使發動機能按時點火、關機和實現各級按時分離。所以執行機構好比是運載火箭的“手腳”。
儀器儀表已成為現代國防建設技術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航天工業的固定資產1/3是儀器儀表和計算機;運載火箭的儀器開支占全部研制經費的1/2左右;導彈的高精度制導、控制,航天精緯測量和紅外成像、專用高溫實驗設備等都是國防裝備中的重點產品。由此來看,火箭的運行,少不了儀器儀表。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