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態環境部通報了2021年1-6月全國地表水質量狀況。1-6月,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1.7%,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
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
隨著我國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多數地表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還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為解決水污染問題,我國先后制定了《水十條》、《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等政策法規,強化水資源管理,最大程度的治理水環境污染。
污染治理,監測先行。水質監測是水環境治理的一項基礎性工程,發揮著“耳目喉舌”作用,而實踐也證明,監測技術在其中起到相當突出的作用。通過水質監測可以及時掌握水質變化趨勢和各個階段水體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和具體情況,從而為有關部門環境保護、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參考數據、信息,此外水質監測數據也可以成為考核目標和依法追責的有效依據。
國產環境監測設備迅速崛起
隨著我國對水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視,水環境監測需求不斷增長,水質監測設備應用場景顯著擴展,核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不斷加快,創新型企業大量涌現,部分技術已可形成規模化產品,并在某些領域具備明顯優勢。
比如在地表水監測領域,某環境監測儀器企業地表水在線監測系統解決方案打破了國外設備的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在污染源監測領域,自主研發的“污染源
在線監測儀器及監測系統”被評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等等。
目前,該企業已開發出數十種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可實現《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百余項水質參數的自動監測,包括常規監測因子(COD、氨氮、總磷、總氮等)、重金屬監測因子(汞、鉻、鎘、鉛、砷等)、揮發性有機物監測因子(VOCs)、半揮發性有機物監測因子(SVOCs)、生物毒性等百余項監測指標。
乘環保政策東風,環境監測設備產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加強水污染防治和大氣環境治理,如國務院于2013年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年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根據2020年6月出臺的《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十四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將繼續給環境監測設備市場帶來大量需求。
《規劃綱要》指出,在地表水方面,要組建統一的地表水環境監測網絡,“十四五”期間將國控斷面數量從2050個整合增加至4000個左右;在地下水方面,要形成多層次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覆蓋全國主要水文地質單元、主要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和80%以上地級城市。
在大氣環境監測方面,《規劃綱要》指出要優化調整擴展國控城市站點,覆蓋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國家級新區,并根據管理需求逐步向重點區域縣級城市延伸,“十四五”期間將國控點位數量從1436個增加至2000個左右。
可以預見,在國家政策驅動下,我國環境監測設備產業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在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市場的競爭也愈演愈烈,對于一些中小型環境監測儀器企業來說,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唯有實現自主創新,掌握高端核心優勢,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市場競爭力,進而在業態格局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