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環保+人工智能,環保+大數據的“組合搭配”越來越常見。目前,已有大量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相關的企業不斷涌入到環保領域中。
近日,位于青島市高新區的國家人工智能與生態環保產業園項目施工圖曝光,總投資8.1億元,融合了人工智能基地、大數據、互聯網+智能環保等元素,計劃將于2022年7月投入使用。據悉,園區共規劃建設7幢大樓,其中3號樓將用于環保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光譜產業化研發。
環保+人工智能,環保+大數據的“組合搭配”越來越常見。在環保領域中,確實也很需要智能化的技術來助力環保治理,目前,已有大量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相關的企業不斷涌入其中。
2021年11月,科大訊飛投資設立環保公司,并稱,環保領域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一,科大訊飛將通過智能語音、物聯網、AI等技術,為環保行業提供創新的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并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技術創新與成果孵化,實現智慧環保業態新增益。
人工智能助力水質環境監測,11月,海康威視發布了高光譜水質多參數監測儀,通過將高光譜技術與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實現實地采集水質真值數據,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反演算法訓練。對于不同地區差異化的水體特征,可采用對應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并支持算法遠程升級,保障在不同區域、不同時域下的水質采集精度,實現因“水”制宜開展監測。
人工智能賦能空氣質量監測,華為云AI創新技術助力室內空氣品質監測,通過大數據和AI算法,實現空氣質量的預測,從而精確界定新風開關的時間點。在空氣質量預測項目中,利用華為云盤古大模型高效融合和聯合優化的優勢,提升了預測精度和效率,并在智能控制和空氣潔凈度指標的預測種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運用于環衛監管領域,12月22日,嘉興海寧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環衛中心上線AI人工智能自動識別抓拍系統,AI人工智能正式在環衛領域應用。由原來“人盯車”的監管模式升級到AI視頻監管,實現自動化、高效化的實時監督,大幅提升環衛作業效率。
當然,人工智能還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在前不久由百度等發布的《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助力“雙碳”目標達成白皮書》中提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大量應用將為重點行業降碳減排作出貢獻。據測算,從當前至2060年,AI相關技術將助力碳減排超過350億噸。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智慧環保、智慧環衛等是當下環保行業發展的新風口。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技術不單單只是從技術層面解決環保問題,而是通過高科技的力量,來打造一個完整的城市智慧應用生態體系,為城市數字經濟新時代發揮出重要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