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印發《“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進一步加強,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規劃》同時對2035年水安全保障工作目標作了展望。其中,第一條: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按照“嚴管控、抓重點、建機制”的思路,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方案,推動水資源利用方式進一步向節約集約轉變,加快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2020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報告中顯示,2020年,全國水資源總量31605.2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4.0%。其中,地表水資源量占96.2%,與地表水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占3.8%。北方地區水資源總量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1.0%,南方地區占全國79.0%。作為全球用水量最多的國家,水資源的管控及合理利用,關系到我國工農業、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展開。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城鎮化推行持續加速,智慧城市理念和實踐不斷發展。人們對水資源稀缺性認識逐步提高,用水控制已經成為國家制定相關行業政策的目標之一,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相關
計量儀表具備數據分析、遠程操作、遠程計量的功能。
其中,
智能水表作為智慧水務的感知層設備,在整個節水環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在被廣泛運用。此外,自動控制技術和信息傳輸技術的發展,使其擺脫了傳統的“水表”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大數據的“系統”和“集成”的理念。
智能水表多見于大用戶水表以及 DMA 入口水表等區域計量水表,因為大用戶和區域計量水表的通過流量較大,采用智能水表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最大可能地節約水量。
在居民用戶中,智能水表可以使供水單位和用戶更加準確地掌握用水規律,從而一方面可以幫助供水單位分析計量效率,另一方面也幫助供水單位提升服務水平。為切實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通過安裝遠傳智能監控水表精確計量可以實時掌握單位用水情況,對用水不合理或突增用水量等情況能及時發現,及時修復,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目前,我國供水企業的管網漏損率約為20%,距離國家節水行動10%的目標尚有一段差距。隨著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用水精準計量、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節水灌溉控制、管網漏損監測智能化等先進技術及適用設備研發,不少水表企業緊抓智慧水務發展機遇,憑借豐富行業經驗搶先進入市場,成長空間巨大。
1月19日,三川智慧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基于智能水表和水務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著力為供水企業提供智慧水務整體解決方案,有利于提高供水企業的管控水平,降低管網漏損,保障供水安全。公司的參股公司鷹潭供水,管網漏損率從過去的25%降至現在的12%左右,就是很好例證。
隨著《“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的發布實施,以及國家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及國家節水行動政策的出臺,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節水型城市的建設,供排水企業及工農業、企事業單位用水與節水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工作進程的加快,居民與農業用水階梯水價政策的實施,為水表的智能化發展和更新提供了較為廣闊的市場機遇。
受益于此,我國水表智能化率將邁入加速提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