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啟蒙于《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該計劃含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等七個領域,確立了智能計算機系統主題、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通信技術主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主題、智能機器人主題等15個重點突破項目;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充分論證,應對世界高技術快速發展、國際競爭激烈的重要舉措。
這之后,國家相關部委、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相繼啟動了信息化基礎技術研究和應用建設工作;九十年代,國家啟動了以“甩圖板”為目標的
CAD應用工程,進入新世紀后,國家推進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舉措。
2015年5月,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旨在實施五大工程,推進九項戰略任務和突破十大重點領域,力爭我國十年內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16年,我國相繼發布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指導意見;同一時期,我國相繼組織了數字中國、中國互聯網大會等國際會議和論壇。國家通過戰略規劃、政策傾向、會議論壇等多方式并舉,力推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制造業發展。
近些年來,歐美發達國家也在力推制造業的回歸,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濟發展逐步向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傾斜,美國推出了“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德國推出了“工業4.0”等,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也先后推出了制造業發展戰略。
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企業是制造業發展的承載載體和具體體現,是國家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實踐者與受益者;同時,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并深度應用于制造業,各國企業均在加強信息化的建設并向著智能制造發展,我國制造企業的發展面臨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壓力。由此,制造企業在新形勢下的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是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支撐手段。
信息化建設指導思想和思路
我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起點較早,尤其是航空航天、汽車、石油、電力等行業取得較好的成績,在經營管理、數字化設計手段、研發平臺、工藝仿真、數字化加工等方面應用了數字化手段;但是,企業信息化建設普遍存在統籌建設不足、需求不清晰、業務融合不緊密、全員參與度不夠等問題,導致企業缺乏統一的數據
標準,數據共享差,平臺集成難,“信息孤島”現場嚴重以及信息化平臺應用水平低等問題。加之當今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時代,企業信息化建設一定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才能務實高效的推進信息化工作。
在指導思想方面,企業一是要實事求是,遵循信息化建設規律,摸清本單位信息化建設情況和應用水平,堅持信息化與業務的融合,為后續工作奠定基礎;二是處理好規劃發展和腳踏實地的辯證關系,要有長遠的思考,也要有撲地干事的舉動,干是第一位的;三是要認真領會國家、相關部委、所在地區在信息化及相關領域方面的規劃和指導意見,如中國制造2025,人工智能白皮書等,抓住機遇,提升本單位信息化能力;四是要搜集本企業所在領域的信息化建設現狀和發展方向,堅持數據集成、效益優先和核心能力提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實現信息化建設“好鋼用在刀刃上”;五是要堅持一把手工程和全員參與,保障信息化項目的資金支持、有力推進以及信息化的應用實效。
在工作思路方面,企業首先是認真總結信息化工作,摸清家底,認清現狀,評估能力,把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不足分析準確;二是需求牽引,結合企業發展戰略,把業務需求梳理清楚,通過業務與信息化的融合促進企業管理變革、研發創新和制造水平提升;三是完善信息化項目建設體制機制和配套,吃透政策,加大向各級政府的項目爭取,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借助外腦、多資金籌集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的重點突破
2.1數據標準化與平臺集成化
信息孤島是企業當前面臨的棘手問題,很多企業的OA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物資系統、計劃系統、財務系統、研發平臺、生產管理系統、產品數據系統、合同管理系統等如同煙囪,彼此之間的數據難以共享,決策層難以通過應用系統快速、準確的收集到相關經營數據,業務人員為提供數據經常重復性工作,管理層到研發層和制造層的指令與數據難以及時送達,數據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難以保證。由此,信息孤島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短板和薄弱環節,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是開展數據標準化建設工作,組織各業務部門共同參與,建立一套含人員、產品、計劃、財務、供應商、材料、合同、研發、制造在內的企業統一數據編碼和主數據系統,建立數據和應用系統集成標準,在此基礎上改造應用系統,消除應用系統壁壘,打通經營管理系統、研發平臺、制造平臺的業務流和數據流,實現企業的數據共享,提升企業效率。
2.2創新研發平臺
產品是企業生命力的象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性能穩定性和售后服務能力是企業發展的保障。很多企業過去都建立了產品研發平臺,但其功能、性能都不能滿足發展要求。新時期的產品研發要綜合考慮情報收集、項目論證、任務下發、多專業聯合設計、仿真分析、試驗驗證、售后服務、知識利用、設計外包等要素,為此,企業要站在發展的角度創新研發平臺,從大集成、大平臺、全流程、全數據的思路方面建立研發平臺。
同時,企業可嘗試建立設計外包的體制機制,如眾包、創客模式,通過部分設計任務的外包,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提升設計效率。
2.3智能制造建設
制造是產品的實現過程,智能制造是企業發展的趨勢,誰前進的步伐快一些,誰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快一些。企業的智能制造建設主要從三方面考慮,一是加工過程的智能化、工序流轉的智能化、工藝設計和質量處理的智能化。加工過程的智能化建設重點在于引進智能化設備、設備聯網以及實現加工數據與工藝、生產、質量的動態傳輸與共享;工序流轉的智能化建設重點在于零件的搬運目標識別、自動傳輸、搬運狀態跟蹤、交付結轉等一系列建設,智能搬運將減少人力,減小人為差錯,并且搬運時間與加工時間及質量數據將有機的統計到產品的制造成本里;工藝設計的智能化表現在三維工藝管理平臺與工藝設計仿真軟件的集成,實現工藝的先進性、合理性以及文件的自動編輯、數據的可控管理;質量處理的智能化表現在報廢、超差零件的質量數據填報后按流程上報、數據的智能判定以及生產任務的追加申請和確認。
2.4信息化新技術應用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3D打印、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新興技術發展迅猛,在制造業中得到良好實踐。所以企業要敢于嘗試,認真梳理本單位需求,在信息化建設中有機開展信息化新興技術應用工作,提升產品的設計效率、制造效率、質量品質及知識積累。
2.5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
基礎環境建設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支撐,含機房、數據存儲、容災備份、網絡升級、網絡安全、高性能計算等建設。隨著信息化技術在企業應用程度的加深拓寬,建立安全性高、穩定性強、速度快、存儲容量大的信息化基礎環境是必須的,企業要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要求,有序推進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
結語
智慧企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制造企業的發展趨勢,而信息化作為智慧企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全局性、支撐性、引領性作用;所以,制造企業開展好信息化建設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良好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抓好重點環節,推進重點領域突破是取得信息化建設成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