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十年的沉淀積累和近年來國家出臺系列國產化設備“進口替代”舉措,一大批大型高端儀器裝備實現了自主研制和中國“智造”。但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目前在一些關鍵領域、重點行業、重大項目上,高端儀器裝備仍然長期依賴進口,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著“用戶不敢用”的難題,在落實國家推廣應用國產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政策上有差距,導致產業發展沒有競爭力,沒有話語權,甚至出現“卡脖子”的情況。
據科技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全國50萬以上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保有量已經超過10萬臺套,但進口品牌在多個領域仍然占據壟斷地位,特別是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醫療影像設備領域,國產化率僅有20%。
在國產儀器裝備取得長足進步、部分性能指標甚至優于進口設備的今天,如何讓國產化儀器裝備在闖過“技術關”后,也能跨過“市場關”?如何實現從首臺(套)向多臺(套)躍升?如何通過提高國產化率來帶動自主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值得我們思考。
采購關
應享有“同等優先權”
目前,地方在實際執行國家關于提高國產化設備應用舉措過程中,“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流程仍不順暢,政府采購“扶一把”偏弱。對此,筆者建議:嚴格落實中央和國家部委發布的進一步推動國產設備“進口替代”的系列文件精神,對于政府資金購置儀器裝備的情況,事關國民經濟命脈、人民生命健康、國家公共安全、重大工程建設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國產儀器裝備,并設置最小國產儀器采購比例;進一步明確國產設備及儀器的定義范圍,應該是在核心部件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夠獨立加工制造、獨立提供售后服務等。
同時,在減稅、免稅、退稅方面,在國家出臺的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的措施基礎上,地方還應適當對國產設備關鍵零部件、急需原材料、產業發展急難需求產品給予二次減免稅,明確具體的實施細則,便利辦理方式,加快辦理流程,帶動相關設備的國產采購率,將返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相當于由市場倒逼企業提升研發投入,這種后補貼方式將更為有效地促進國產儀器快速發展。
生產關
建立“共享數據庫”
以山東省濟南市為例,該市目前正布局打造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已落地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此外,該市還有本科類院校25所。如果以此為基礎,重點圍繞重大前沿科研及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儀器裝備,并建立共享數據庫,將極大促進制造業水平提升和“工業強市”戰略實施。
另外,政府需牽頭打造產業集群,打造設備研發、孵化、加速到產業化的全產業鏈條,形成規模效應;在技術上,應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大力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隊伍,攻克“卡脖子”核心技術;在審批上,應縮短產品尤其是創新設備的上市時間,助力相應產品和成果能盡快應用和轉化。
售后關
開展采購反壟斷調查
除了政府采購外,作為國民經濟的骨干力量,國有企業特別是地方國有企業也應該在今后的技術采購與服務采購中,更積極地選擇本土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在技術和服務能夠滿足要求的條件下,優先采購國產產品與服務。
同時,對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部分供應商開展反壟斷調查,加強儀器裝備領域反壟斷和采購人保護立法;建立中高端儀器裝備維護保養市場開放制度,建立定價協商機制。
(本文觀點來自帥磊在濟南市政協十五屆一次會議上的建議)
作者簡介
帥磊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技術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年特聘研究員。濟南市政協委員,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高能所濟南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