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水利學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水學〔2020〕85號)有關規定,由中國水利學會組織相關單位編制的團體標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無人機應用技術導則》已完成征求意見稿,現向有關單位及專家征求意見。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水土保持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礎性支撐,但現階段,我國水土保持監測工 作還存在諸多短板,嚴重制約了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空天地一體化”技術的發展,無人機遙感已為水土保持監測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并逐漸形成以無人機為空中平臺,構建了“天地一體、上下 協同、信息共享”的監管新模式。然而,這一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的廣泛應用還未形成統一、有效的方法與標準,主要體現在無人機使用不規范、沒有統一 的操作規范,進而無法支撐數據共享,影響監測成果效益的進一步發揮等。
為此,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聯合北京渤海嘉實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 司、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等單位,基于大量的生產建設項目無人機水土保持監測經驗,制定《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無人機應用技術導則》這一團體技術標準,旨在規范和統一團體成員單位利用無人機開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時的技術流程、數據格式、成果標準等,填補水土保持行業相關新技術應用領域的空白,推進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信息化,促進水土保持監測數據共享,實現無人機遙感監測安全可控和良性健康發展。
本導則根據中國水利學會《關于批準<河湖生態空間管控與護技術導則>等48項標準立項的通知》(水學〔2021〕96號)計劃 安排,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 結構和編寫》的規則起草。 本導則參考GB/T 51240―2018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標準;GB 50433―2018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GB/T 50434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SL 592 水土保持遙感監測技術規范;SL 341 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術規程;CH/T 3007.1 數字航空攝影測量 測圖規范 第1部分: 1:500 1:1000 1:2000 數字高程模型 數字正射影像圖 數字線劃圖等文件編制而成。
本導則共8章和4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范圍、規范性 引用文件、術語、基本規定、基礎影像采集、監測信息提取、分 析評價、監測成果及要求等。
監測內容:
監測內容應符合GB/T 51240―2018第5章的要求,包括水土流失影響因素、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影響因素的監測內容應包括:項目區地形和植被因素;項目建設對原地表、水土保持設施、植被的占壓和損毀情況;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變化情況;項目棄土(石、渣) 場的占地面積、棄土(石、渣)量及堆放方式;項目取土(石、 料)的擾動面積及取料方式。
水土流失狀況的監測內容應包括水土流失的類型、形 式、面積及分布。
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監測內容應按照GB/T 51240―2018第5章第5.0.4條和第5.0.5條執行。
監測指標:
監測指標應包括水土流失影響因素、水土流失狀況、 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措施的監測指標。
水土流失影響因素監測指標應包括位置、坡度、坡長、高程、面積、體積、林草覆蓋率、類型、分布、生長狀況、 邊界、堆放方式、攔擋情況、取料方式等定量和定性指標。
水土流失狀況監測指標應包括類型、形式、強度、面積、分布等定量和定性指標。
水土流失危害監測指標應包括位置、方式、數量、程度、體積等定量和定性指標。
水土保持措施監測指標應包括面積、數量、林草覆蓋率、植被覆蓋度、進度占比、類型、分布、完好程度、種類、生長狀況等定量和定性指標。
監測成果質量及要求:
1. 照片、DOM及DSM等影像(柵格)的質量,應按照 GB/T 17941第5章的相關要求執行。
2. 視頻應滿足圖像質量要求,連貫、不抖動,能清晰地 表達監測內容和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