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監測是指通過綜合觀測、數值模擬、統計分析等手段,獲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環境中濃度、生態系統碳匯以及對生態系統影響等碳源匯狀況及其變化趨勢信息,以服務于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過程。主要監測對象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氫氟化碳(HFCs)等7種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
碳監測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環節。通過碳監測,服務國內減排控制,支持督促各層級落實減污降碳、源頭治理要求;服務國際履約,支持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國際談判;主動適應氣候變化需求,加強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和評估等。
生態環境部監測司近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將組建覆蓋全國主要區域、重點城市的碳監測網絡。
目前,我國碳監測作用初步顯現。去年9月以來,生態環境部聚焦重點行業、城市和區域3個層面,啟動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其中,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5個試點行業的11家集團公司、49家參試企業,共設置119個監測點位,大部分點位已獲取3~5個月的監測數據。
一是試點任務加快落實。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5個試點行業的11家集團公司、49家參試企業,共設置119個監測點位,大部分點位已獲取3-5個月的監測數據。有13個城市完成點位布設與監測方案論證,儀器設備逐步到位并開展監測。一些非試點省(市)也積極參照試點方案部署開展碳監測工作。
二是技術
標準逐步完善。在試點技術指南的基礎上,研究編制了覆蓋點位布設、儀器安裝、監測分析、同化反演等技術文件,聯合推進碳計量合作,提升試點監測數據的有效性、一致性、可比性。
三是數據分析不斷深入。重點開展試點數據“三比對”“三不同”分析。“三比對”,即監測數據與核算數據比對、手工監測與在線監測比對、進口設備與國產設備比對。“三不同”,即不同監測原理、不同燃煤類型、不同監測點位的數據分析,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問題、評估成效。
生態環境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行業試點,力爭今年年底前,推動更多火電企業開展CO2在線監測;加快構建網絡,用好今年4月16日發射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強化CO2和大氣污染物遙感數據支撐;補齊能力短板,帶動全國加快形成碳監測能力和專業人才隊伍,做好前瞻性業務儲備與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