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組群)張濤院士、楊冰副研究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教授、武曉君教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單原子催化”概念自 2011年被張濤團隊等首次提出以來,迅速成為世界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但目前,仍然缺乏一個能夠定量描述單原子催化劑構-效關系的通用性描述符和統一理論,無法對單原子催化本質進行詮釋。
由于單原子催化劑具有類均相催化特性,理論上可以采用前線分子軌道理論進行描述。但是,單原子本征能級的實驗測量仍面臨巨大挑戰。環境敏感性使得單原子催化劑容易暴露在空氣中發生氧化,導致其本征性質的測量困難。近年來,針對這一挑戰,張濤團隊發展了原位顯微與譜學技術耦合的“可視化+可量化”原位表征方法,實現了針對單原子催化劑局域、動態特征的原位定量解析(J. Am. Chem. Soc.,2023;Chem,2022;Nature Commun.,2024;ACS Catal.,2023)。
本工作在此基礎上,創新性地將前線分子軌道理論(FMO)引入到單原子催化劑設計中,并借助原位顯微-光電子能譜耦合技術,實現了一系列半導體氧化物負載的Pd1/MOx(M=Zn、Ti、Ga、Co、Ni等)單原子催化劑本征結構、本征電子態、本征能級的實驗測量,揭示了單原子-載體軌道能級耦合與反應活性的定量關系。科研人員利用量子尺寸效應,通過改變MOx氧化物載體尺寸,實現了Pd單原子電子性質、乙炔選擇加氫反應性能的精準調控。構-效關系的定量解析表明,在同類型氧化物載體上,Pd單原子的價態跟活性(TOF)呈現出良好的對應關系,但是在不同氧化物載體上并不能獲得普遍性規律。相比之下,借助準原位紫外光電子能譜,科研人員實現了不同氧化物載體LUMO軌道能級的精準測量,并與反應活性關聯,在34種Pd1/MOx催化劑(包含14種n型/p型半導體氧化物載體)上獲得統一的線性關系。分子軌道理論計算進一步表明,氧化物載體LUMO軌道能級的上升,增強了Pd原子與載體的軌道雜化,顯著提升單原子穩定性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雜化后Pd單原子活性中心與反應分子的軌道耦合,提升反應活性。此外,科研人員通過構-效關系進行篩選發現,Pd1/ZnO-1.9nm具有最佳乙炔加氫反應性能,在活性、選擇性、穩定性上都顯著優于現有Pd基催化劑。本工作實現了單原子催化劑本征能級的定量解析,提出載體LUMO軌道能級作為通用性描述符,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高通量篩選,為從分子軌道理論詮釋單原子催化本質提供了實驗驗證。
相關成果以“Metal–support frontier orbital interactions in single-atom catalysis”為題,于近日發表在《自然》(Nature)上。該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石賢賢博士、文智林博士,我所顧青青助理研究員。該項研究工作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單原子催化”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領域青年團隊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