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所空間信息研究中心陳勁松團隊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通過耦合長時間序列、多源、多時空尺度遙感數據及地面觀測數據,結合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算法,成功構建了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快速監測模型和技術體系,建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與應急響應集成系統,系統上線后,已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生態健康診斷與安全評估、國土安全應急響應等相關問題開展了多項應用示范,獲應用示范單位的好評。
該平臺系統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圳市可持續發展專項”等項目支持搭建,利用分布式存儲、云服務檢索及在線可視化等技術,集多源數據在線調取、多模型算法實時計算、在線可視化統計分析等功能于一體,能夠實現實時衛星數據接入、遙感生態參量在線計算、地表要素人工智能在線提取、區域變化在線分析、生態風險動態評估、災害信息動態查看以及生態紅線內要素動態監測預警等多類別業務應用。研究成果將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國土資源變化智能監測及生態環境質量診斷評估,助力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技術體系發展,能夠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多源時空數據多模式組織管理及可視化
"我們研發的系統平臺能夠在線調取并處理多類別遙感數據。"陳勁松介紹,該系統平臺構建了包括在線衛星數據資源(Landsat系列,Sentinel系列)、本地數據資源、專題監測產品、基礎底圖數據的多源時空數據庫,同時系統與Google Earth Engine進行了接口對齊,并綜合考慮了時空檢索和數據更新需求,能夠實現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的時空數據的在線調度、管理、計算、存儲與產品可視化渲染以及在線統計分析服務。
面向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安全監測的模型算法研發集成
系統平臺集成了研究團隊融合遙感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遙感生態參量計算、地表要素提取、區域變化監測、生態風險評估、災害預警等算法模型,并針對林地砍伐、森林火災、臺風監測及生態紅線管控等四個典型的應用場景開展了系統功能建設。系統能夠常態化監測遙感生態參量變化,有效識別多類地表要素、長期進行生態紅線內要素動態監測及生態環境質量動態評估,并及時進行災害預警響應。
應用前景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發展區域,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該系統平臺在現有功能下,用戶能夠實現在線國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常態化監測,未來可綜合考慮粵港澳大灣區高度城市化與豐富自然生態的雙重特征,擴展空氣污染監測治理、碳排放監測等模塊,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