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訊 11月21日9時27分,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的一個露天水池邊,在指揮站的統一調度下,一名指令長和3名操控人員進入深海空間站水池試驗平臺。我國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第一期首次水池試驗即將開始。
4小時,水下試驗成功完成
從外形上看,試驗平臺比“蛟龍號”稍扁。操控人員進入后,行車將它緩緩吊起,移出船塢,布放到水面上。
水面皮艇上的工作人員解開試驗平臺頂上的繩索,試驗平臺的白色底部浸入水中,水面上只露著橘黃色的艙頂、艏鰭和穩定翼。
此次共有四名工作人員操控該試驗平臺,地面上的指揮部通過小型無線與水聲通信系統,對平臺內的工作人員進行任務調度。至9時50分,試驗平臺在水面上完成后退、轉圈、定位等指令動作后,開始緩慢下潛,進入約30米深的水池。
13時17分,歷時近4個小時,試驗平臺上浮出水。至此,我國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第一期首次水池試驗結束。
明年展開第二期試驗
本次水池試驗分陸上吊放訓練、船塢試驗、水池試驗和訓練試驗四個階段實施,共開展18項試驗項目。包括定重試驗,傾斜試驗,正常手操和應急手操試驗,定向、定深、定高等自動控制試驗,水下導航定位功能調試試驗,全任務流程功能考核試驗等8項專項試驗;以及主壓載系統正常和應急注排水、浮力調節、液壓系統等10項考核性測試項目。
據介紹,本期水池試驗,主要是全面驗證試驗平臺航行與機動、潛浮運動、水下懸停等水動力總體性能,考核試驗平臺推進系統、電力系統、液壓系統、生命支持系統等的可靠性,調試和檢驗試驗平臺控制系統軟件信息流和控制流的交換正確性和可靠性,驗證試驗平臺多人員、長時間生命支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積累平臺可靠運行和維護保養的原始數據,培養試驗艇的駕駛隊伍和試驗保障隊伍,為第二期水池試驗打基礎。
據悉,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還將于2014年開展第二期水池試驗,屆時將重點進行水下作業技術的演示驗證。在此基礎上開展試驗平臺在淺海域的總體性能和水下作業試驗,進一步在海洋環境中考核小型深海空間站技術的成熟度,為研制首艘千米潛深、百噸級小型深海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
“迷你龍宮”,未來深海“空間站”
我國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經過十年科技攻關,和“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一樣,是我國探索深海科學奧秘的利器。中船重工七零二所所長翁震平介紹,如果把“蛟龍號”比作神舟飛船,這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就相當于載人航天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它是我國未來深海“空間站”的雛形。
翁震平還表示,未來我國還將研究制造300噸級的中型移動工作站,以及1500噸級的和2500噸級的深海移動工作站。未來的深海移動工作站除了在海底能夠工作更長時間和更大范圍,還可以像一個運載平臺一樣,配備有多類深海機器人,使更多的深海科學實驗研究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