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注水井多參數分層動態監測儀”正式通過驗收。該儀器可以準確監測油層吸水狀況,包括層段壓力、流量、溫度等,能夠將地下注水狀況真實地再現到電腦屏幕上。
中國儀表網訊 利用水驅方式采油,水是驅動力。水從注水井注入地下,它在地下的狀況如何,大多是靠定期測試去監測、分析的。11月21日從采油三廠工程技術大隊獲悉,他們的注水井綜合參數測試技術研究與應用正式通過驗收,該技術可以準確監測油層吸水狀況,包括層段壓力、流量、溫度等,能夠將地下注水狀況真實地再現到電腦屏幕上。
“測試隊測試時,只要把這個儀器下到井里,過一段時間取出來,我們通過軟件打開,就可以得到這段時間內水在地下的壓力、流量、溫度等變化情況。”負責該項目的工程技術大隊工藝室主任李立東說。
“在我們廠,原來測調周期為每年2次,隨著油田精細注水的不斷深入,近幾年是每年3次。”李立東介紹,因為油藏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井與井不同,油層與油層也不同,對不同區塊、井網采用統一的測調周期標準,缺乏針對性。
可是當時油田沒有監測注水全過程變化的技術,國內已有的技術應用起來成本很高。為此,2012年3月,采油三廠工程技術大隊立項開題,探索監測注水狀況全過程的技術。
科研人員首先鎖定利用文丘里流量計的原理,通過調節堵塞器水咀尺寸,測量、計算,實現流量監測。他們設計研究了注水井多參數分層動態監測儀后,經過120多次的室內實驗,于2012年7月將其下入北2-5-78井進行現場試驗。
“注水井多參數分層動態監測儀與普通堵塞器外形結構基本相同,能夠安裝普通水咀代替普通堵塞器在井下長期工作。同時,儀器內設計有存儲單元,能夠記錄油層注入過程中的壓力、溫度、流量等動態參數,待工作一段時間后,通過投撈方式取出,在地面利用軟件進行數據回放。”李立東說,將該技術應用于19口井,進行長期監測試驗后表明,儀器最短測試時間達到4個月,最長時間可達6個月。
根據在采油三廠北三西區塊監測取得的測試資料預測,該區塊年可減少測試220井次。項目組利用該方法完成測調35井次,平均測調周期為2.5天左右,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測調效率,對測調技術起到了補充的作用。如果將該技術在薩北油田推廣,預計年可節省費用約200萬元。
李立東還表示,該技術能夠掌握注水井地層壓力、流量的變化過程,分析地層變化規律后,為制定測調制度、確定水井的合理測調周期提供依據。并提高了傳統利用鋼絲進行水量調配的測調效率,對于高效測調是一項有益的補充,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