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訊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大量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價值的文物。然而,這些難得的藝術珍品,數百年來,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都遭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物保護存在必要性和迫切性,而無損檢測技術的出現,讓文物的損失降到最小。
12月5日-8日,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攜帶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便攜式拉曼光譜儀及便攜式顯微鏡等4臺先進的科學分析設備,到江蘇淮安江都王陵發掘工地,與南京博物院的研究人員對出土的玻璃器、玉器、金縷玉衣、漆器、銀器等多類重要文物進行現場原位無損科技分析。
大云山江都王陵是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是一處比較完整的西漢諸侯王陵園,陵園遺址現場出土了大量漆器、玉器、銅器、金銀器等文物,尤其是編鐘、編磬、玉棺、金縷玉衣等都極為罕見,學術研究意義重大。
據介紹,該文物原位無損分析研究得到“973”項目課題“高精度原位、無損表征體系的構建”、上海研發平臺專項項目“無機材料無損檢測的專業技術服務”、科技支撐計劃“考古發掘現場遺存鑒別與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支持。
目前,無損分析方法在文物保護領域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技術水平不夠完善,有些分析方法檢測系統復雜,操作技術要求嚴格,因此在文物保護領域廣泛推廣還需要一定時間;技術人員水平有限,有些無損檢測技術對技術操作人員的文化水平、操作熟練度等有較高的要求;經濟支持力度不夠,我國需要對文物保護事業更加重視與關注,并需要加大檢測技術研發和設備的國產化力度;擴展范圍不夠,應將工業上使用的無損檢測技術盡可能多的轉化到文物保護無損檢測技術上來。
文物的無損檢測是文物研究不可或缺的一個研究方向。未來,無損檢測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將逐漸趨向快速化、自動化、綜合化。
文章鏈接:中國儀表網 http://www.ybzhan.cn/news/detail/39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