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經歷了一個星期霧霾困擾后,華北大地迎來久違的藍天。此前一天,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將成為三地合作的“優先領域”。
預警監測聯動京津冀合力
2月20日,中國氣象局與環保部首次聯合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預報。2月21日,北京將空氣重污染預警級別從三級“黃色”提升到二級“橙色”,22日河北石家莊也將重污染預警級別提升到二級“橙色”。而由于天津從22日到23日有一個東風過程,在尚未達到啟動三級“黃色”預警的情況下,天津啟動了京津冀重污染聯防聯控措施,采取了暫停建筑工地土石方作業、所有水泥粉磨站暫停生產、燃煤火力發電企業和工業企業提高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效率等10 項措施。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介紹說,去年大氣治理“國十條”明確提出了“京津冀區域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今年以來京津冀聯防聯控進程明顯加快。“目前,京津冀正在國控站點之外布設監測站點,比如在張家口布設的大通道站點,就是想進一步搞清楚河北、北京如何相互影響,有針對性地減排。”
據了解,北京市環保局已經與河北省環保廳簽署協議,提出雙方探索建立協商、通報、預警、聯動機制,推進京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控合作,落實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實施細則要求,并開展跨區域大氣環境污染綜合整治。京津冀還將共享治污經驗,與周邊省市形成相互競爭機制。有專家表示,這種競爭是無形的壓力,也是無形的鞭策。彼此之間將形成互幫互學的良性機制,增加三地改善空氣質量的信心。
治源排放污染源多管齊下
經過10余年努力,北京先后完成城六區4.4萬臺茶爐大灶、1.8萬多臺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完成近26萬戶核心區平房居民采暖小煤爐改電工程,關停搬遷首鋼和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數百家高耗能、重污染企業,燃煤消費量控制在1998年的水平以下,并呈現連續下降趨勢。
機動車排放是城市大氣重要污染源。在實施指標控制的同時,北京市率先執行新車排放標準,升級車用油品標準,實施老舊車(含黃標車)淘汰更新,建立在用車達標排放監管體系,完成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力爭機動車污染治理水平與國際接軌。
工業企業污染,也是空氣治理的重點。2013年,隨著金隅順發和平谷水泥公司兩家水泥生產企業關停,北京全市水泥產能壓減17%,提前兩年完成“十二五”壓產目標;水泥企業已全面完成水泥窯煙氣脫硝工程和物料儲庫密閉化改造。同時,首都電力行業在推進實施煤改氣工程的同時,全面完成現有燃氣電廠煙氣脫硝工程。
空氣質量監測網全面覆蓋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馬燕合3日表示,我國已在珠三角建立了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區,組建了覆蓋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監測預警網絡,形成了區域空氣質量管理體系等運行機制。
馬燕合表示,該示范區是繼美國加州和歐洲之后,全球第3個類似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區,可實現對珠三角地區大氣環境質量變化的監測預報及快速反應,支撐實施了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工作,為其他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借鑒。
馬燕合說,發達國家城市霧霾治理經驗表明,霧霾可治,國外基本消除霧霾現象一般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在更加嚴格有效的環境管理要求、良好的國際經驗借鑒及現代科技支撐下,下定決心,我國治理霧霾會更快更好。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表示,我國已經建立起針對大氣復合污染基礎研究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決策支持三大支撐體系,形成了針對主要污染源減排技術研發體系,現有研究成果支持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重大決策的及時出臺及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