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訊 遼寧鞍山市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光慶日前就鞍山如何做大新興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工業強市暢談了自己的獨到觀點。
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鞍山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決策部署,按照戰略定位、科學規劃、政策扶持、優化機構、健全機制、完善設施、引進項目的發展思路,通過抓項目建設、抓招商引資、抓企業扶持、抓地企合作等方式,規劃建設了遼寧激光科技產業園、高端閥門產業園等工業園區,使新興產業布局不斷完善,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為實現工業強市,打造鞍山經濟升級版,發揮著引擎作用。
規劃布局基本完成。鞍山市制定了《激光產業發展規劃》、《高端閥門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精細化工產業三年行動計劃》等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方向,即以高新區為載體,規劃用地34.5平方公里,建設全國首個以激光為特色的產業園區――遼寧激光科技產業園;以經濟開發區為載體,規劃用地15.61平方公里,建設中國最大的高端閥門產業基地;依托經濟開發區、海城析木新城、騰鰲經濟開發區、臺安工業園區和湯崗子新城產業園,打造國家級煤焦油深加工、鎂化工、工程塑料(尼龍)產業基地,東北最大的高端涂料、東北重要的醇酯化工和省級生物化工生產基地。
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鞍山市完成了激光產業園起步區3.2平方公里的征地動遷和土地出讓,完成了4平方公里的高端閥門產業園規劃,按照“高端化、成套化、國際化、總部化”的發展定位,劃分出閥門制造區、產業配套區和公共服務區三大區域;“兩橫兩縱”道路現已開始建設,精細化工產業和新能源電池產業的基礎設施正在建設和完善之中,為鞍山市發展新興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激光產業園已開工建設與重點推進項目306個,投資21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項目247個;高端閥門產業園已簽約落地企業21家,其中單體閥門項目20個,投資48億元;經濟開發區精細化工產業園已吸引精細化工項目38個,投資70億元;臺安工業園引進13家彩涂板生產企業,投資32億元,形成了集群式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成為全省縣域產業集群發展樣板。
存在明顯制約因素
高光慶表示目前鞍山新興產業正處在起步階段,與發達地區比較,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制約因素,這既是存在的問題,更是奮起直追的動力。
一是產業鏈條薄弱,企業協作缺乏。鞍山市鋼鐵產業發展近百年,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更重視鋼鐵等傳統主導產業,尚未清晰地認識到要把新興產業打造成未來的主導產業的重要性。全市新興產業產品配套能力不強,上下游產業鏈比較薄弱,整體市場競爭優勢不突出,產品單一,結構雷同。
二是研發能力不強,企業發展困難。缺少相關的檢測平臺和研發機構,現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無法對全市新興產業形成技術支撐。企業融資渠道不暢,工業用地供應緊張,技術人員和高級人才緊缺,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跟不上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三是結構矛盾突出,企業規模散小。多數企業規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許多裝置設備達不到標準,部分產品在品種和質量上不能適應市場變化要求,許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新興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還比較薄弱,尚未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集聚度低。新興產業規模偏小,對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的帶動作用不強。
發展產業解決對策
高光慶表示工業是鞍山發展的魂,是鞍山發展的根。實現工業強市,實現振興鞍山的夢想,必須注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堅持發展新興產業,實施經濟發展“兩輪驅動”。
一是明確發展目標,做大產業集群。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核心,以技術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完善產業布局,提高技術水平,增強企業實力,壯大產業規模。到2015年,全市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新建10個以上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檢測、研發平臺,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技術引領作用的骨干企業,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加快激光產業園建設。以激光加工為生長點,以拓展激光應用為著力點,以發展高端裝備搶占制高點,以國際合作引領原創點,助推鞍山老工業基地追蹤世界前沿科技;打造國家級激光產業基地,實現5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
加快高端閥門產業園建設。將閥門產業園科學劃分為閥門制造區、產業配套區和公共服務區三大區域;加快東北最大閥門檢測中心和30萬平方米工業地產建設,集聚優秀閥門企業,打造國內最大高端閥門產業基地;按照“高端化、成套化、國際化、總部化”的發展定位,重點發展鑄鍛件、標準件、精密儀器儀表,集聚優秀閥門企業入駐園區,形成集群優勢,實現“十二五”末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
加快精細化工產業園建設。重點發展煤焦油深加工板塊,形成焦化苯深加工、酚油深加工、萘油深加工、洗油深加工、蒽油深加工、瀝青深加工等6大系列產品;通過建立鞍山經濟開發區精細化工產業園,充分利用鞍鋼新上60萬噸煤焦油項目,使鞍山成為全國地級市第一個擁有百萬噸煤焦油集中加工能力的地區;通過建立騰鰲經濟開發區精細化工產業園區,充分利用來自鞍鋼、本鋼焦化煤焦油深加工產品,遼化、葫蘆島、盤錦石化原料,實現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600億元。
加快發展彩涂板。依托緊鄰鞍鋼的資源優勢和輻射東北的區位優勢,打造東北最大彩涂板生產研發基地,充分利用臺安縣已有的產業基礎和特點,圍繞一些龍頭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配套,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壯大彩涂板產業規模,推動彩涂板及深加工產業集群式發展;力爭“十二五”期末,實現綜合產能260萬噸,實現產值150億元,上繳稅金3.5億元。
二是強化政策指導,加大扶持力度。加緊完善發展規劃。按照“十二五”規劃的總體發展方略,根據全市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及時調整、完善具體產業發展規劃和目標;完善運行體制,進一步簡政放權,出臺激勵政策,賦予園區發展最為適合的體制機制。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公共事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新興產業扶持政策,探索設立新興產業引導資金、對新興產業產品優先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創建“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發展環境;強化政府職能部門和公務員隊伍的服務意識,精簡審批事項和審批環節;完善市、縣、園區和部門聯動推進機制,加大對項目的跟進服務。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完善稅收激勵政策,全面落實各項促進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稅收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建立適應新興產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加大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完善用地保障、環評審批、人才培養、銀企合作等工作舉措,保障新興產業項目落地需求。
加強夯實園區建設。著力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能源、倉儲物流、研發、檢測等公共配套服務平臺建設,研究和協調解決水、電、氣的供應量和供應價格,不斷提升園區承載重大產業項目的能力,由“紙上項目”變為落地項目,由“圍墻項目”變為建設項目,由“空巢項目”變為達產項目。
三是加快項目引進,建設龍頭企業。發揮連帶效應。圍繞新興產業規劃和現有產業基礎,重點瞄準國內外相關產業世界500強、央企行業排頭兵、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及其配套企業開展招商;著力引進牽動力強的基地型項目,產業鏈長的綜合性項目,發展潛力大的創新型項目;實現鞍山市優質項目、技術、企業與這些大集團的發展戰略和生產布局對接,形成以大項目帶動小項目的連帶效應,不斷提升新興產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壯大新興產業規模實力。
拉長產業鏈條。充分發揮鞍鋼等本地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優勢,推動新興產業相關企業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實體性的產學研聯盟,支持科研機構新興產業相關實驗室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研發檢測平臺。按照全產業鏈的理念發展工業產業集群,將產業鏈從上游向下游延伸,打通從原材料、加工、配件到裝備集成等各個環節;從低端向高端發展,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和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大項目和好項目,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體系。
四是提高產品水平,促進成果轉化。制定《鞍山市新興產品培育發展實施規劃》。將重大關鍵產品、重點培育產品、區域特色產品等進行分類培育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園區為載體,加快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牽動作用的產品。制定科學技術創新戰略。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專利申請、海外并購、引進人才和海外研發團隊,獲取國際先進技術、品牌、市場和管理經驗;搭建企業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及科研院所合作平臺,促進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發機構,推進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制定成果轉化進程。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發展的牽引性工作,在繼續加強以研發為主體的科技創新的同時,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機制,建立市場導向、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資本化、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