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科學儀器是科技工作者在實驗室里用來做科學研究的工具,精貴又神秘,和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不搭界。
然而,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以下簡稱科學儀器展)上發現,除了一些“高、大、上”的科學儀器仍然僅供實驗室使用外,不少針對農產品、食品流通、醫療衛生及土壤、水、大氣等各個行業和研究領域的一系列快檢設備爭相亮相,這些設備已經普遍應用到醫院、農貿市場等,有些甚至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隨著全球科技、軍事、經濟、社會、民生的現代化發展,原本‘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科學儀器正在走出實驗室,走進超市、商場等,甚至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家中,以保障民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科學儀器行業正在脫胎換骨,開始更多地面向民生、服務民生。
科學儀器服務民生大有可為
“這是最新的農藥殘留速測儀,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夠檢測出水產品中所含有的農藥殘留物。”5月22日,山東安博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區域經理張曉波介紹,目前,這種設備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大型水產品市場。
張曉波表示,該公司計劃研發能夠在家庭中使用的蔬果、肉類等檢測儀,以更好地“接地氣”。他預計,家用檢測儀最快將于明年年底前上市。
在科學儀器展會上,不少企業都展出了食品安全檢測儀、酶聯免疫分析儀、煎炸油品質檢測儀、重金屬檢測儀、土壤水分檢測儀等應用于百姓生活的檢測類儀器,其中一些儀器已經直接進入家庭。
除了展示外,展會組委會還在展會現場舉辦了“科學儀器走進百姓生活”大型觀摩和體驗活動,以配合科學儀器走近民生、服務民生。
“我想看看一般的西紅柿和有機西紅柿是否都含有農藥殘留?究竟都含有哪些農藥留?吃有機西紅柿是否比食用一般的西紅柿更健康?”來自北京的王先生拿著兩個西紅柿,站在一臺檢測儀前準備檢測。
觀摩和體驗活動內容豐富,包含對自來水、飲用水、游泳池水、肉制品、蔬菜、水果、日化用品等的PH值檢測,對食品中的細菌、重金屬含量的檢測,對保健品和藥品的檢測,對牛奶、果汁、谷物中的水份的測定,對鉆石、珊瑚及其仿制品的檢測,以及有毒有害氣體、可燃氣體的泄漏報警和便攜式檢漏等。
“公共安全問題涉及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4個領域,還涉及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場所安全保障等重大問題。”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維澄表示,加強公共安全保障是國家緊迫而重大的戰略需求,是政府、相關部門、企業與科教工作者的共同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提升公共安全和應急關鍵環節的保障能力需要依靠科技,其中科學儀器在風險分析、監測監控、預測預警、救援處置、決策指揮和個體防護諸方面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學儀器服務民生大有可為。
國產科學儀器的機會
與中國每年進口大量的科研用儀器儀表一樣,在服務民生方面,進口科學儀器同樣占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
以食品安全檢測科學儀器為例,有數據顯示,當前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機構中,部級中心進口設備占到90%,省級中心進口設備占70%至80%,就連縣市級機構的進口儀器設備都占到50%以上。有些項目總投資只有三四百萬元,光購買進口設備儀器就要花200多萬元。
“其實,對于大量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項目,大多涉及常量和微量的檢測分析,沒有必要都使用進口儀器。”在展會期間舉辦的中國科學儀器及實驗室技術高峰論壇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高級顧問蔣士強研究員表示,按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當前國產科學儀器已完全能夠勝任大部分縣市級和基層的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任務。他呼吁,有關部門領導和科技界的同行謹慎運用進口科學儀器,盡量采用國產科學儀器。
蔣士強認為,對于中國科學儀器業而言,行業脫胎換骨的轉變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企業應該抓住機會,加大研發力度,積極拓展市場,從而改變進口科學儀器主導市場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