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軍轉民”首次市場化嘗試,技術交易試點成功運作。此次交易共征集了28項科技項目,專利87件,重點涵蓋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先進制造四個領域。據透露,平均技術轉讓費上百萬。
“經過我們一年來的網絡展示、聯盟單位現場推介、重點地區項目路演等多種形式的中介服務,已經有八九項科技成果找到了有明確合作意向的買家,三項成果正在做更深一步的對接、洽談。”7月4日,中國技術交易所總裁郭書貴透露。
“軍轉民”借助技術交易首次市場化運作
“聚光型太陽能系統用鍺襯底片產業化技術”“柔性硅基薄膜太陽電池組件制備”“機械下肢義肢”等,郭書貴展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委托他們開展軍轉民技術交易試點的科技成果。
“技術交易試點是‘軍轉民’工作的首次市場化嘗試。這些成果來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7家試點機構。共征集了28項科技項目,專利87件,重點涵蓋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先進制造四個領域。”郭書貴說。
隨著國防科技工業的快速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每年產出大量科技成果。部分科技成果解密以后,完全可以轉向民用領域,從而更好地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帶動工業轉型升級。為進一步探索軍用技術轉民用的市場化途徑,發揮技術市場促進軍轉民的中介服務功能,2013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開展了軍轉民技術交易試點工作,依托中國技術交易所信息披露平臺,借助其市場化資源優勢與渠道,公開發布將部分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轉化。
對于這次選擇在中國技術交易所進行首批“軍轉民”科技成果市場化運作,郭書貴說:“開展軍轉民技術交易試點活動,既是對軍轉民模式的探索,也是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參與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探索。中國技術交易所作為一家專業的中介機構,這些年來在開展科技中介服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自己獨特的市場化資源優勢和渠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技術成果轉化體系,試點工作的開展對于推進軍工開放、促進優秀軍用技術成果和國防知識產權的向民口的轉化應用都有重要的意義。”
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科技成果受到青睞
在“軍轉民”試點交易項目手冊上可看到,此次“軍轉民”技術交易項目主要涉及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先進制造等領域。如上海無線電設備所的“海上個人應急示位系統”項目,綜合采用無線電通信、GPS定位、無線電定位技術,可在海上作業人員落水后自動報警并精確顯示方位,以提高搜救效率;北京理工大學的“動脈大出血用快速止血材料制備技術”項目,可實現對動脈噴射狀大出血進行快速止血,且創面恢復良好,性能優于目前常用的止血材料和輔料。
當然這批“軍轉民”試點項目意向交易價格也不低,平均技術轉讓費上百萬。“判斷一項成果價格的高低并不能單純從轉讓費上看,這批科技成果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知識產權含金量比較高,大都填補了所在領域的空白,有很好的市場轉化前景。”郭書貴說,“項目征集期,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評審、調研工作,從100多個項目中篩選出28個項目,這些成果都集中在高精尖領域,應該說比較符合目前的市場需求。”
自2013年10月“軍轉民”技術交易試點啟動后,為了把這批優秀的軍用技術成果盡快落地,中國技術交易所開展了確權、網絡路演、區域推介、重點客戶推送、交易結構設計等服務,并陸續在長沙、鄭州、福州、綿陽及國內其他產業分布重點區域進行了7次路演推介活動。
“試點開展一年多來,我們陸陸續續向500多家機構推薦過這些項目。從后期的反饋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項目更受到買方的青睞,從行業劃分來看,醫藥器械、新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的科技成果更受關注。”郭書貴說。
在郭書貴看來,技術成果本身是一個特殊的商品,不像普通商品,買方向賣方付完錢交易就完成了。他說:“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交易可能以所有權轉移的方式來實現的并不是很多,更多是以許可和入股,甚至通過企業并購的方式來實現。發展鏈條長,我們跟蹤很多案例從剛剛談判接觸到最后的成交有幾個月甚至以年來計算。在這個過程當中涉及很多的環節,包括評估、審計、招標等等。我們希望通過‘軍轉民’試點活動的展開,探索軍轉民、民參軍市場化公示、交易的長效機制,為試點活動的常態化奠定基礎。”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轉載請注明出處)